送货上门变少了,快递费上涨能解决吗?
近期采访了北京、上海、黑龙江佳木斯、河北沧州等多地发现,一些缺乏职业素养的快递员以“打电话无人接听”“敲门无人应答”为由,未经收件人允许就将快递存放在门口、快递驿站、快递超市或其他存放点,有的甚至直接点了“签收”。现实中,快递末端投递服务存在不按址送货、虚假签收、违规收费等“顽疾”。(8月26日 《法治日报》)
根据《快递暂行条例》规定,快递公司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、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。然而现实是,驿站代收成为行业趋势,不少快递员为了赶时间,未经收件人同意就将快递放在代收点,一走了之。
消费权益需要得到保护,缺乏职业素养的快递员需要惩戒和再培训,可如果只一味指责基层的劳动者,行业生态未必能得到改善。盈利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,当投递上门意味着更大的成本开支,而虚假签收能节省更多派件时间,试问企业管理层会不会对一线员工的违规行为睁一眼闭一只眼?如此,快递末端投递服务的“顽疾”只会不定期复发。
以低价竞争换取规模发展,是互联网经济的通用模式之一。从外卖、网约车,到共享单车、社区团购,没有雄厚资本作依靠的小平台都熬不过“价格战”。诚然,低门槛揽客效果显著,却也为后续发展出现阵痛埋下伏笔。涨价,可能会被消费者痛骂;不涨价,或许难以维持企业运作。事实也证明,不少看起来用户存量大的企业,都处于亏损的状态。
快递企业伴随着网购的兴起而壮大,自然也无法回避这一现实难题。具体表现为,快递员的业务压力变大,但拿到手的钱却不见多。顾客图快,快递员亦然。送货上门的快递越来越少,实际上敲响了行业服务需要革新的警钟。
或许,快递行业是时候告别一刀切的计价模式了。与其他互联网平台的经营思路相似,由粗放式增长转变为精细化服务,升级服务水平,提供个性化套餐,拓展服务领域,是应对盈利瓶颈的必经之路。而在企业内部,管理快递员队伍与保障他们的薪资水平同等重要。如果这份职业无法解决温饱,没有尊严与荣光,谁又能踏踏实实地干下去呢?做不到“服众”,制度也会成为“空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