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龙醒狮世代相传 祈福纳瑞奔腾争跃
中国是世界龙狮运动的发源地,龙狮运动诞生两千多年以来,一直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,历代相传,鼎盛不衰,并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世界各地。
从南到北,从城市到乡村,每逢节庆盛典总能看见龙狮的身影,这带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之象征。
在热烈激昂、气势不凡的龙狮身后,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坚毅、执著,撑起龙狮的精气神韵,更舞出中华民族奔腾不息、勇于争跃的龙狮之魂。
狮舞(藤县狮舞)
传承高桩上的精妙绝技
狮舞(藤县狮舞)
类别:传统舞蹈
级别:国家级名录
批次:第三批
地域:藤县
藤县狮舞是典型的南派狮舞,普遍流传于广西藤县各乡镇和周边平南、梧州、岑溪、苍梧等市县,其套路众多,形神细腻逼真,技艺精湛,表演以上桩(凳)、采青技艺为主,是一种融武术、杂技、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狮舞技艺。2011,藤县狮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“假面胡人假狮子,刻木为头丝作尾。金镀眼睛银贴齿,奋迅毛衣摆双耳。”中国舞狮历史悠久,传承千年,每逢佳节庆典,民间必有舞狮助兴。
广西藤县,东接苍梧,西邻平南,文化底蕴沉积厚重,素有“舞狮之乡”的美誉,从唐至今,藤县狮舞已历经千年岁月更迭,始终是藤县人民代代相传的特色文化。
“藤县狮舞”代表性传承人邓明华,自幼跟随父亲习武,为学习舞狮奠定优良基础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邓明华创建藤县禤洲醒狮团。
藤县禤洲醒狮团通过积极钻研、经验总结、改良创新,独创出“狮子攀树”“金狮倒挂”“醉狮独峰赏月”“瑞狮闯悬崖攀绝壁”“绝壁采灵芝”等高难度动作,更凭借“探峰攀崖”、“独桩挟腰转体450°绝技”、 飞距2.8米(狮尾起至落点)等高难度动作技惊四座,享誉全国。
2004年7月,藤县禤洲醒狮团在马来西亚举行的“云顶杯”第六届世界狮王争霸赛中一举夺魁,获得饮誉国内外的“东方狮王”美誉。
藤县狮舞按照内容,可分为两种表演形式:采青狮与高桩狮。
采青狮是藤县狮舞的精髓,侧重于地面上的表演技艺,主要表现狮子在寻找食物前的“喜、怒、醉、乐、猛、惊、疑、动、静、醒”十大神态和“闪、躲、揶、扑、腾、跳、滚”七个基本动作特征,狮随鼓动,生动灵活。高桩狮则是在采青狮的基础上,结合其它地域舞狮的特点,取精创新而成的竞技性舞狮。与采青狮不同,高桩狮需要结合桩阵进行高空表演,除表现狮子神态外,还要表现出狮子面对特殊场景时的反应。高桩狮融合了武术、舞蹈、杂技、体操等项目,体现出“高、难、惊、险、美”的特色。
“我们狮队的主要特色就是难度大、动作灵活,我们的速度和标准是很多队都跟不上。”邓明华自豪地说道。
正因技巧动作难度大的特性,学习藤县狮舞,尤其是高桩狮,是可想而知的艰难,甚至危险。
舞狮人首先要在地面上学习基本技巧和舞狮动作,之后逐渐上桩训练。
高桩狮训练用的桩柱共21条,高度在1.2米至2.5米之间,间距最长可达1.8米,舞狮人必须克服“恐高”的心理难关,做好随时摔落、受伤的心理准备,拥有一次次摔落、受伤后爬上去的勇气。
多年来,邓明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“小狮子”,藤县狮舞正不断发扬壮大。目前,藤县禤洲醒狮团已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福建等多地建立分狮队,在全国范围内发扬藤县狮舞。
“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,舞狮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,作为传承人,把它继续发扬下去是我的责任。”可传承不是简单的事,邓明华直言。
对于非遗传承,邓明华心中有两个概念,一是动作技巧上的传承,二是文字方面的传承。“我作为一名传承人,在动作上,我可以一代代的一直教下去,我教我孩子、徒弟,我的孩子和徒弟又教他的孩子、教他的徒弟。”藤县舞狮的技巧及表演动作正代代相传。
但文字记录上的传承,目前仍未取得显著的成果,邓明华有些遗憾:“我希望能将我们这些舞狮的东西整理成文字,编成书,这样藤县狮舞这门技艺无论何时都能传承下去。”
如今,藤县禤洲醒狮团由邓明华的女儿邓慧婵接手管理,藤县狮舞进校园、进社区等一些创新传承工作也正有序开展。
“我们现在正在将舞狮带进中学、小学,甚至幼儿园里,只有让孩子们真正接触,他们才能知道到底什么是舞狮,什么是非遗,这样才能真正将非遗文化传播、发扬。”